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我省公路遭到严重损毁。5条国道和11条省道3688公里严重受损或断道,国道213线映秀至汶川段、省道303线映秀至耿达段、省道302线禹里至北川县城段遭受毁灭性破坏,处于震中和地震断裂带附近的汶川、北川、青川、平武、卧龙、理县、茂县等县区一度成为孤岛;通往439个乡镇、2569个行政村的公路严重受损或断道,损毁里程达24103公里,大量乡镇、村对外交通中断。
一、震后极短时间内的主要工作
一是快速抢通。震后3个月的时间,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交通系统的艰苦努力和对口支援单位、抗震救灾部队的无私援助,我省公路抢通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干线公路除2段外均已抢通,抢通通乡公路439条、通村公路2487条。实现了灾区每个县市均有两条以上干线公路通达,100%的乡、96.8%的村已抢通公路,灾区运输紧张的局面基本缓解。
二是全力保通。我们制定了《成都—宝兴—小金—理县—汶川公路专项保通方案》、《“5.12”汶川大地震灾区公路抢修保通工作方案》,加大抢通机械、人员和资金投入,重点路段实行人机现场驻守。同时,及时拓宽道路,检测加固桥梁,消除边坡安全隐患,有力地保证了灾区公路安全畅通。
三是积极保运。外面开通了抗震救灾车辆“绿色通道”,拟在3年恢复重建期间,对运输灾区农房重建特供建材的车辆、对口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的车辆免除通行费,收费站开辟专用通道,保障抗震救灾车辆优先快速通行。
二、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
第一,抢通难度大。灾区未抢通的2段干线公路,由于离震中及地震断裂带较近,两段干线公路打通难度极大。S302线北川县城至禹里乡望江村19公里被唐家山堰塞湖尾水淹没,打通S302线的方案是绕行禹里乡至擂鼓镇接S105线,绕行线长55公里,有39公里需新建,绕行线多数是越岭线,穿越原始森林,施工十分困难,目前还有22公里未打通。S303线耿达至映秀段长23公里,由于靠近震中,路基被滑坡体深埋六、七十米,两侧山体滑坡在河谷连为一体,路线走廊被完全破坏,有多个堰塞湖需处理,打通难度极大。
第二,保通任务重。一是保通规模大,全省保通里程达27700多公里,其中仅干线公路保通任务就达3600多公里;二是保通难度高,受损的公路多数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地质状况极不稳定,余震、下雨、刮风都会造成垮塌,公路随时都有中断的危险;三是保通内容多,仅国省干线公路就有670座桥梁、24座道隧道及大量路基、涵洞、挡防设施遭到破坏,单靠日常养护和应急抢通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需实施大量的专项工程;四是保通时间长,根据初步规划,恢复重建时间为3年,在此期间保通工作需一直延续;五是保通资金缺,根据测算,三年共需保通工作经费31.45亿元,靠养路费根本无法满足需要。
第三,重建困难多。
一是重建任务重,规划重建里程(含高速公路)达36142公里;
二是施工干扰大,公路重建与城镇重建存在矛盾,公路既要恢复重建又要保持通车难度很大;
三是建设时间紧,重建前期工作周期较长,实际施工的时间相对紧张,如期完成任务的难度很大;
四是技术难度高,震中和地震断裂带附近的公路,由于路线走廊被严重破坏,选择线路、治理边坡、提高抗灾能力、确保行车安全十分困难;
五是资金压力大,根据规划,共需重建资金1256亿元,其中,国省干线公路需893亿元,我省配套资金的压力极大。
三、抢通保通整体工作安排
(一)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抢通进度
为加快抢通灾区公路,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灾区公路抢通保通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统筹安排、分级负责,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快速推进、先通后畅”的总体原则,全面加强抢通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针对抢通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各级政府加大公路抢通工作领导力度,政府领导亲自挂帅,干线公路按项目成立抢通指挥部,明确工作责任和要求,动员各方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实施联合攻坚。农村公路由县负责组织打通,市交通局、对口支援单位进行援助。
二是制定方案,科学抢通。擂鼓至禹里段主要针对新开路段长的实际,重点拓宽道路、调整线型,形成通行小货车能力;映秀至耿达段主要针对垮塌严重、堰塞湖淹没及地质极不稳定、短时间难以形成通车能力的实际,将抢通工作与灾后重建工作结合起来,先抢通施工便道,为香港对口支援勘察设计和恢复重建创造条件;农村公路具备抢通条件的尽快制定方案抢通,不具备抢通条件的统筹考虑行政村迁址进行重新规划。
三是强化力量,加大投入。市县公路部门加大抢通工作人员、机械、资金投入,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公路施工企业参与抢通,积极争取对口支援恢复重建的单位支持公路抢通工作;在中央财政安排的10亿元抢通保通资金中,先期安排部分资金用于阿坝、绵阳、广元、德阳、成都、雅安6个重灾区公路抢通保通,市县从财政资金、救灾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公路抢通保通。
四是加强督促,限期打通。加强对抢通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加快打通工作进度。
(二)实施四项工程,确保安全畅通
为实现灾区公路保通、保畅、保安全的目标,我们制定了《“5.12”汶川大地震灾区公路抢修保通工作方案》,成立灾区公路抢修保通工作协调小组,按照“全面部署、统一调度,分级负责、分段落实,抢防结合、长期保障,突出重点、强化应急”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四项工程,全面加强保通工作。
一是实施日常保通工程。加强日常养护工作,灾区公路职工全部上路,及时清除零星坍方,修补路面坑凼,疏通排水系统,保证公路完好畅通。
二是实施专项保通工程。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专项工程方案,通过修复路基路面、加固桥梁隧道、设置挡防工程等措施,努力提高公路抗灾能力、通行能力和安全性能。
三是实施应急保通工程。第一,制定应急预案:一条路制定一个应急预案,特别重要路段、重要桥梁等结构物制定单项预案;第二,组建抢险队伍:省委托四川路桥集团、华川公司建立应急抢险队,负责重要的抢险保通工作,灾区市县依托公路管理机构组建公路应急抢险队;第三,配置保通机械:全省灾区配置保通机械397台,合理布置在受灾公路沿线,做到随垮随抢。
四是实施交通管理工程。恢复必要的安保工程设施,补充交通标志、标线、标牌;禁止严重超载车辆在灾区公路上行驶,对受损的公路、桥梁采取限速、限载措施;加强交通组织管理,确保车辆安全有序通行,避免造成交通阻塞。
小渔洞大桥灾后恢复重建工程项目情况
小渔洞大桥(旧桥)建于1999年,桥长约200米,宽13米,设计荷载汽车—20级。汶川地震后,在原老桥位上游400米处新建小渔洞大桥,新桥长约280米,与河道45度斜交,桥宽13米,设计荷载公路—II级。上部结构采用9孔30m预应力砼小箱梁,下部结构采用桩柱式桥墩、肋板式桥台,桩基础,投资约2000万元。2008年11月开工建设, 2009年5月12日建成。新桥由福建省援建,施工方为福建路桥建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