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及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对“四好农村路”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并系统回答了农村公路发展为了谁、干什么、怎么干等根本性问题,为农村公路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渭南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进一步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创新开展“富裕生活产业路、诗情画意文化路、青山绿水生态路”建设活动,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以来,渭南市累计投入71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公路总里程达到2.05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18096.5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158.2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陕西省前列,1915个建制村交通脱贫攻坚“通沥青(水泥)路和通班车”目标全面实现。渭南市被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财政厅、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局联名命名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并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
二、主要做法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为了切实发挥交通运输行业在乡村振兴中的先行官、主力军作用,我们聚焦“农村公路服务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全面对接“五大振兴”要求,在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工作举措,选取产业、文化、生态三个方面,在精准有效方面下功夫、在示范引领方面求突破、在融合发展方面做文章,通过高质量推进“三路”建设,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明确主攻方向。“三路”建设聚焦农村公路“品质高、网络畅、服务优、路域美”目标,强化“质量过硬、路通民富、出行便利、绿化优美、路域和谐”导向,大力推动“农村公路+”模式,加快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等多元化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沿线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路“建养管运”水平,不断深化和放大渭南在“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的新成果以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农村公路发展。
二是优化组织领导。成立以市交通运输部门牵头,市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市委文明办配合的“三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产业路、文化路、生态路建设的组织、协调、推进和落实。以四部门名义印发《关于联合开展乡村振兴“三路”建设的通知》,明确工作重点、推进方式和结果考核等内容,形成纵向联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抽调相关专家,成立“三路”建设专家检查验收组,负责“三路”建设的检查、指导、验收、审定等工作,为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明确范围主题。贯彻部省行业要求,结合渭南实际,确定实施“三路”建设的范围为:纳入农村公路基础数据库的县、乡、村公路(不含专用公路),县级农村公路机构实际管养的新增国省道。创建主题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富裕生活产业路,主要是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以服务产业生产、加工、储备、销售等为核心,建设高标准的产业路,有效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二是建设诗情画意文化路,主要是突出“乡土意识”,将乡土特色结合美学价值带入到农村公路建设中,结合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三是建设青山绿水生态路,主要是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到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选择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
四是制定内容标准。按照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和养护管理等要求,对“三路”创建的内容和标准作出安排。一是质量基础牢固可靠,要求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或《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工程质量事故。二是管理养护规范高效,要求养护管理体制机制健全,“两个纳入”全面落实到位,“路长”责任发挥明显,公路技术状况评定为良好以上(MQI≥80)。三是路域环境协调优美,要求绿化美化效果明显,未对原有地形地貌、山体植被、自然景观造成破坏。四是群众出行安全便捷,要求客运站点(招呼站)、驿站等服务设施完备,交通安全设施完善,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五是“公路+”成效显著,要求对带动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与地域特色文化充分融合。
五是严格程序要求。渭南市“三路”建设按照县级申报、市级终审和公示发布的程序,每年举办一届。对终审合格线路通过“以奖代补”按照每公里5万元标准给予补助,农业农村、市委文明办、乡村振兴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给予政策、资金或项目支持,加快推动农村公路发展。同时,对县级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对“三路”建设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迈上新台阶。
三、发展成效
开展“三路”创建,是渭南市纵深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益尝试和创新探索,取得的发展成效期也是历届党委政府接续奋斗的结果。通过建设好一条条产业路、文化路、生态路,为广大农村地区带去人气和财气,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一是农村路网通村畅乡。截止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1.8万公里,公路路网密度达158.28公里/百平方公里,居陕西省前列,全市所有建制村实现了100%通沥青(水泥)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乡村之间、城乡之间连接更加紧密。
二是共治格局基本形成。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好农村路”建设,连续多年在市委全会文件、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村公路作出部署。《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陆续出台,农村公路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两个纳入”“路长制”等长效机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主抓、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三是养管水平持续提升。“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群众参与”的养护格局基本形成,“有路必养”基本实现,“养必到位”步伐持续加快。累计创建“美丽农村路”969公里,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县6个、市级示范镇38个。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公路技术状况自动化监测,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县乡公路抽检单点合格率达99.2%,优良路率提升到48.76%,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累计处置安全隐患路段约4143公里,危桥29座,农村公路运行安全条件全面改善。
四是运输能力逐步改善。秉承“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总体思路,科学优化客运站场布局,先后建成等级客运站6个,集客运、物流、邮政为一体的乡镇客运综合服务站15个,村级招呼站356个,100%的建制村通客车;采取定班定线、电话预约、学生班次等的多种经营模式,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出行难问题。依托“四好农村路”和产业路、文化路、生态路建设,我市农村公路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充分释放,各种电商平台、农资配送、农副产品电商等新型农村新业态蓬勃发展,农耕文明在创新中发展,路域环境更加靓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四、经验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好交通运输系统各级党组织在各自领域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打好头阵、当好先锋。
二是必须坚持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坚持农村公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把产业路、文化路、生态路,建成广大农民的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
三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把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落实好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整合好资源,抓好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三路”建设,形成整体合力。
四是必须坚持建管养运协调发展。建是基础、管是手段、养是保障、运是目的,奋力解决由“通”到“畅”,再到“好”的问题,努力实现系统最优。
五是必须坚持融合发展。把“产业路、文化路、生态路”主动融入到农村地区的大生态体系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符合乡情村情,与优化城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
六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以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方法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农村公路发展新活力,推动“三路”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