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我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创建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解决“四好农村路”发展中管好、护好短板问题,创新养护生产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改革,推动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
一、强化三个保障,筑牢试点改革基石。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指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靠前指挥、亲抓落实、一线督导,确保工作高效开展。二是政策指导到位。制定印发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职责分工、时限要求,工作推进路径明晰。三是机制运行高效。建立了交通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街镇协同,基层村组配合的人员投入和县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考核、督查、排名、项目支持等方式,传压力、聚合力、激活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二、推行三个模式,激发试点改革活力。一是“一岗双责双酬”标准化养护模式。注重发挥镇村和群众积极性,将公路日常管养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衔接,实行“一岗双责双酬”养护模式(一岗:即一条路段,双责:即公路作业范围内的日常养护职责和公路作业范围外的清洁保洁职责,双酬:即享受美丽乡村保洁员工资和公路养护工资两种报酬),每1.5-2.5公里设立1个公路养护公益性岗,整合县级公路养护补助、镇级美丽乡村经费、村级“一事一议”自筹保洁费,优先选择公路沿线低收入群众签订公路领养协议,让低收入群众不出村有事干,实现公路养护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双赢。目前全县聘请各类养路员800名。二是公路养护专业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择优选择专业公司对沿黄公路、大蒲路、大朝公路进行日常养护,将公路养护由原来的季节性、突击性养护,转变为常态化、专业化、机械化养护,进一步提升养护质效。三是公路养护信息化管理模式。投资150余万元,建成了集“路产保护、道路巡查、隐患治理、路况发布、数据动态监测、应急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公路信息化管养平台,运用移动视频对讲、路况实时传送、公路管养手机APP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全县农村公路路况指标大数据综合分析,公路应急保畅能力明显提升。
三、建立四项机制,提升试点改革成效。一是全面落实“路长制”。坚持“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建立了覆盖县、镇(街道)、村的三级路长组织体系,县有综合执法员、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产保护组织高效运行,爱路护路乡规民约制定率达到100%。二是建立长效“管护制”。严格落实“周巡查、月检查、月评比、月通报、季兑现”的养护管理要求,采用先养后补、以奖代补、资金整合等方式,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力度,管养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三是创新开展“巡查制”。率先建立“交通与交警”联动治超长效机制,落实重点路段全天候巡查机制,严厉打击侵占路产路权、超限超载及利用公路打场晒粮等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公路安全畅通。四是强化监督“考核制”。将农村公路养护作为全县重点民生工程,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县委县政府督查室、交通运输部门定期督查考核,县人大、县政协跟进视察督导,确保工作成效。